关于疫情下铜行业企业如何应对的几点思考发表时间:2020-06-24 00:00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为及时了解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复工复产情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于2月12日起建立了“企业复工复产情况通报”制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第一时间与铜业分会所有理事单位,尤其是生产企业建立了联络机制,对24家铜冶炼加工生产企业进行了统计。统计涉及国内铜冶炼(粗铜)产能731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82%;精炼铜产能999万吨,占全国精炼产能的86%;铜加工材产能(含铜杆)76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40%;企业职工约19万人。 现阶段铜企业运行情况及主要问题 1、铜企业已逐步复工,复工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疫情爆发以来,铜业分会各理事单位均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相应防控措施,多数理事单位企业尚未发现确诊病例(湖北企业除外)。同时,按照地方政府关于延迟复工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除铜冶炼由于工艺特点外,大多数加工和再生企业不同程度的延迟了复工日期。 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月20日铜业分会24家铜冶炼、加工业,除1家未复工外,其余企业均复工复产。其中铜冶炼企业复产率100%,产能利用率(较正常时期)70%-80%。 从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尤其是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配套体系相对健全的,产能利用率较高,个别企业产能利用率接近正常时期的水平;铜加工企业,总体复产率达到88%,最晚复工企业于2月18日复工,产能利用率约(较正常时期)50%。从复工企业类型看,大型铜加工企业复工较早,但受到返岗人员限制和下游消费抑制,总体产能利用率都不高。 2、行业企业反馈的物流受阻、人员返岗率低的情况逐步缓解。 在统计初期(2月12日),企业反馈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受阻。随着疫情防控升级,各地封路限行、采取交通管控等措施控制疫情,跨省、跨区公路运输不畅,导致产品、原料、硫酸、物资等运输困难。 二是员工无法完全到岗,职工返岗率低。浙江、广东部分地区加工企业由于省外用工人员较多,因此一些企业职工返岗率在初期仅为30%,部分冶炼企业也出现了用工不足的情况。 三是资金周转紧张,返款率低,产品销售及资金占用压力大。受疫情影响,铜下游企业及用户复工率较低,造成产品库存一定积压。另外在前期可以复工的企业,多数远离消费区域,但受疫情影响,产品物流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不畅,导致产品无法及时交付客户,货款回笼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徒增;另外少数企业反馈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耗材不足等问题。 在统计反馈问题中,物流受阻反馈率达90%;人员返岗率低反馈率达60%;企业资金问题和硫酸销售问题,反馈率30%。但随着疫情控制的深入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物流问题正逐步的到解决,企业反馈部分地区的物流问题已逐步缓解。但同时随着生产逐步正常和产能的恢复,硫酸销售困难和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正在成为现阶段的突出问题。 其中硫酸销售问题反馈率已由统计初始的30%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其主要是原因是下游化工企业开工普遍延后或减产,硫酸作为特殊产品销售压力陡然加大,尤其是湖北地区是重要流通酸消费地区,目前铜、铅锌冶炼企业普遍存在硫酸涨库的风险,已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或计划开始压低产能来减少硫酸库存压力。 3、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和进口原料到港问题正成为新的关注点。 由于疫情影响,供需两端受挫,市场预期不旺,有色金属价格疲软,企业资金越发紧张。一方面产品销售问题导致资金回笼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前期的信用证、押汇及贷款需要支付,银行可能要收贷,两端都挤压企业资金,因此近期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反馈了该问题。 另外我国是铜原料进口大国,约有80%的铜原料需要进口解决,2019年我国共进口铜矿实物量2100多万吨,每个月约有190多万吨的进口量,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构成PHEIC(即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部分企业反应,一些国际供应商相继宣布不可抗力,停发进口矿,如果疫情在短期内不能结束或世界卫生组织继续延续PHEIC(即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断,中国铜冶炼企业将有可能不得不面临无原料可用的境地,或者出现竞相压价采购原料,加大进口原料谈判的难度。 总体上看,铜行业企业对疫情防控比较到位,大型骨干铜企业生产运行基本平稳,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和一系列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落实,在疫情控制初期爆发的如物流受阻问题、人员返岗问题逐步缓解。而铜行业自身存在的结构矛盾诸如硫酸产能过剩、原料采购压力等等在此期间愈发凸显。 |